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建构与激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使命,为此需要激扬与建构起新的文化精神。

袁久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2020-03-24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文化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使命,为此需要激扬与建构起新的文化精神。

坚定“四个自信”,敢于伟大斗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在由大向强的中国在文化形态上也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变革与转型。这种变革与转型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制度决定与推动的,本质走向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强国相匹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最鲜明地体现在这一时代人民普遍的共同的理想追求之中,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最鲜明的特征应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并自觉地内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进言之,“四个自信”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这座精神大厦的四根“擎天支柱”就是“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它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标识。

坚定“四个自信”要敢于进行伟大斗争,激扬斗争精神。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为此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坚定“四个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与政治定力、进行伟大斗争在思想信念上的“定海神针”。同时,“四个自信”的确立也必然是一个充满文化激荡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过程。斗争精神是建构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坚决抵制削弱、歪曲与否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与思潮。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昭示世人,我们要建设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从而切实树立与彰显“强起来”的中国应有的自信自强、包容开放、理性平和的文化心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明确回答的基本问题。如果说文化自信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那么“依靠谁、为了谁”则要明确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动力、目的与价值导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的文化,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与价值导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化生产的主体,让人民当检验文化发展成效的裁判,使人民在文化上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为此,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同步发展。其中,最为基本的是要着力发展好以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时代科技文化,为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科学精神;着力发展好作为新时代号角的社会主义文艺,使文艺生产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着力发展好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文化文艺工作在新时代的培根铸魂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凝聚人民的价值共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通过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切实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各种文化形式与载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文以载道方能以文化人。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决反对脱离人民、做“市场的奴隶”以及娱乐化三种倾向,以体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品佳作承载、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人们灵魂深处的价值认同。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激发创新创造。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复兴归根结底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复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复兴不可能脱离这些文化基因而另辟蹊径地发展,这是一个文化立场问题。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淬炼中,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协调”“贵和执中”“刚健有为”和“崇德利用”为主体要素的文化体系,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一最根本的精神,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根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就是要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守住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始终延续中华文化的根脉。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又在与世界其他类型文化进行交流互鉴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新的文化元素来丰富自身文化的独特内涵并逐步实现文化发展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当代延续与新飞跃。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关键在于文化的创新创造。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往往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以异乎寻常的创新创造进程发时代之声、立精神之旗、解现实之困。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古”和“今”、“中”和“外”、“守”和“变”的辩证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既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历史走向和文化精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又要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和完善,使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更加体现时代性。要在融汇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新型的现代性,使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凤凰涅槃中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实践路向。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