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欲取代中国成“世界工厂”,可能吗?

印度从中央邦到地方邦,在经济、金融、产业和劳动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复杂的法律制约问题。

周 远东大国际战略智库

2020-05-21来源:东方网

本文2020年5月21日发表于东方网,作者为东方智库首席研究员、东大国际战略智库首席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造成了伤害,面对疫情危机暴露出的问题,各国都在沉思、深思、反思。疫情之后世界的改变,是当下全球热议的话题,其中产业链的调整乃至重塑是这一热点话题的焦点之一。

印度抗疫转入4.0版

印度在莫迪总理领导下为抗疫作出了巨大努力,印度的封闭隔离被称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封国”。自3月25日以来,印度一直处于基本封闭状态,直到最近才由抗疫1.0版逐步转入较为宽松的4.0版。

疫情和抗疫让印度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因此得到了莫迪和广大印度人引以为自豪的成效。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大国,印度13亿多人中,迄今为止的确诊病例为112,028,死亡病例为3,434例,比起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病例远超印度的惨样,印度人普遍感到不幸之中的大幸。

资料图片:2019年5月23日,在印度新德里的人民党总部,印度总理莫迪(中)庆祝在大选中获胜。(来源:新华社发)

虽然印度国内也不无抱怨的舆论,但大多数人认为莫迪总理不仅是英明的,而且是果敢的。如果当初印度不采取严控措施,如今的印度可能也会出现在世界病例排行榜的前几位。论公共卫生医疗条件,印度比上述国家差多了。

随着疫情的减缓,印度从上到下都在谈论疫情后世界与印度的改变。印度前外交部长Sujatha Singh发表评论指出,“一国处理危机的方式将决定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地位。是的,我们都知道我们曾经认识的世界已经消失了,也许是永远。世界已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并将继续下去……我们再次来到人类集体知识的边界,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所不知道的远远大于我们所知道的,包括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我们太过介入病毒大流行后世界的轮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印度在病毒大流行之后的走向”。

印度人不认同“穷则思变”

印度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想法的国家。中国人爱说“穷则思变”,但印度人认为改变世界的是人们的追求、激情和思想。虽然印度的人均GDP在全球还比较低,但印度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乐观,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的国家贫穷,相反为自己的国家感到十分骄傲,认为印度现在已经是世界大国,而且是跻身于世界经济总量第五的大国,如果计算方法再换一下,印度能进入第三。

此次疫情让印度人感到了痛苦,却也更加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与骄傲。

亲政府的印度媒体评论说,面对全球疫情,“莫迪总理比其他任何人早就意识到了挑战的严重性。这帮助印度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影响。总理与人民保持着持续的对话,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也确信总理正在为人民服务并关心他们。他可能是第一位了解社交媒体重要性的领导人,经常通过推特、广播与普通民众对话,在2014年选举中利用社交媒体为印度人民党谋取了利益。他在不断使用该工具激励公民和印度创新发展”。

印度媒体不无自豪地报道说,当疫情袭来时,印度没有专门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医院的概念,但现在印度已经有700多家这样的专门医院,拥有20多万张隔离病床和15,000多张重症监护病床。印度的个人防护设备(PPE)对于挽救治疗Covid-19患者的医生和员工至关重要。印度没有制造它们的设施,最初主要是进口,现在印度已经至少有39家工厂在生产和缝合PPE包,截至5月初就已经分发了超过220万个PPE包。印度原来不是制造口罩的,更不用说N95口罩了,但是现在已经分发了600多万个口罩,不仅有了许多新工厂开始生产N95口罩,很多小工厂也在自制口罩。最初印度只有大约8,400台呼吸机,现在已经拥有了60,000多台呼吸机,而且主要是印度制造商自己生产的。

印度欲争夺“世界工厂”地位

疫情让印度人感悟了很多,学会了很多,尤其是感到了印度的实力和创造力。如很多印度人说,印度的口罩和呼吸机生产都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逼出来的、赶出来的,这证明了印度有很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潜力,只是没有发挥出来。

在此大背景下,印度人开始了他们的丰富想象。英国BBC报道说,印度把本次疫情中国面临的冲击,视为自身进取成为“世界工厂”的好机会,认为印度有可能撼动中国作为第一大“世界工厂”的地位,感觉到印度“面临着天赐良机,从而迫切地希望印度能占领中国退出后的制造业空白领域”。

印度道路交通和公路部部长尼廷·杰拉姆·加德卡里(Nitin Jairam Gadkari)最近在一次访谈中直言不讳地表示,疫情之后邻国的全球工厂地位会有所削弱,印度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就好比因祸得福。印度北方邦的总人口与巴西相当,北方邦已经在组成经济团队,吸引那些有意放弃印度邻国的公司入驻印度。

印度已在准备划出总面积相当于两个卢森堡(约5000平方公里)的区域,提供给那些希望迁到印度的欧美和日韩制造企业,而且印度已经与1000多家美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具体接洽。

印度全国投资促进会“投资印度”(Invest India)的总裁迪帕克·巴格拉表示,印度吸引跨国公司的行动一直都在进行中,新冠病毒疫情将会让很多这样的公司加快自己的步骤,促使它们将企业迁移到印度来。

美国—印度商会还专门聘任了曾任美国国务院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尼莎·德赛·比斯瓦尔女士,担任该商会的主席。尼莎在美国人脉关系多,活动能量大,游说能力强,她现在干得十分卖力。尼莎表示,“我们看到印度在中央政府和地方邦政府的层面,都在把重点放在吸引供应链企业方面。那些已经在印度设有工厂的公司,可能会最快迁到印度”。

在印度联邦政府层面,莫迪政府确实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印度的经济科技创新发展,千方百计吸引美欧和日韩的跨国公司巨头、数字经济科技巨头到印度投资设厂,或兼并收购印度的企业。疫情之中,美国谷歌公司与印度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电信公司合作,在印度一期投资数十亿美元。

作为第一步,印度的目的是利用其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国中下游生产企业把工厂和产业链、供应链转移到印度。5月12日,莫迪宣布了总额200亿卢布的印度应对新冠疫情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一部分就是支持印度的企业承接外国企业转移到印度。印度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安静而有效的外交,包括与其他国家建立善意”,来改善印度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从而为印度谋取实惠。可以预见,在此政策大背景下,印度在试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方面的步伐将会加快,举措也将加大。

印度愿景宏大但现实不配

印度这样做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取得成功吗?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目前有很多的议论。总体看,舆论认为印度的愿景很宏大,行动很大胆,设想很丰满,想法蛮可爱,但现实比较骨感,在很多具体方面并不支持这一愿景与行动。

一些分析估计,印度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产业取得进展甚至突破,但要真正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至少在短期内几无可能,甚至在将来也难有可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印度忽视了中国的应对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能力,只考虑了自己的因素和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显得脆弱不堪,相比于工业化早期,如今全球产品供应链日趋复杂化、网络化,似乎反而导致对风险的抵抗能力降低。疫情暴发后,确实在多个国家尤其是在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暴露出诸多产业链风险和困境,这是全球化过程中尚未遇到过的。

后疫情时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们将不得不考虑产业链的风险问题,至少不会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事实,也是不可改变的趋势。对世界工厂和产业链高度集聚的中国来说,不能大意,也不能自满,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并且还有很多其它的复杂因素,包括国际政治与地缘政治。在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取舍面前,后者必定让位于前者。

中国需要加强自身

中国只要不断加强自身,认真思考研究此次疫情危机暴露出的产业链风险,换位思考其中的诸多实际问题,主动调整好自己,让产业不断走向高端,并与跨国大企业做好风险调整对接,就能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但国际和地区现有的产业链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靠哪个国家的政府或政策法规强硬促成的,而是在过去将近30年的全球化中逐步造就的。现有的产业链总体是合理的,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性质,而且这种产业链正变得日益创新,与金融资本链结合得越来越深。

在此产业链上,各个国家、各大企业以及背后的资本都因此获益。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原因在于中国的综合优势,而这种优势不是印度可以相比的,更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提升到具有竞争力的,对这一点聪明的印度人不知道是否明白。当然,美国很多大的科技公司是印度人当家,他们会帮助印度出谋划策,并为印度提供各种便利。不能不说,这是印度的一大国际竞争优势。

全球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的产业链是几十年来有机生长的结果,想要调整“既痛苦又耗时”,非几年内能办到。如在药品领域,中国的原料药产量占全球的60%,影响着全球大型药企的生产。中国提供的是完整的基础设施,如大港口和高速公路,以及高级的劳动力以及精密的物流系统,这些都是满足国际公司运营遵循的严格交付期限的关键因素。

全球贸易越来越地遵循“就地销售”的理念和模式,世界各大公司都在靠近原材料的地方生产,而不是外包生产,而且将生产与产品需求地区拉近。劳动力是各个企业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即便就劳动力而言,也不是成本越低越好,而关键在于劳动力是否合用。

产业链的调整是大趋势,工厂的迁移也不是疫情出现之后才提出的,最多是增多和加剧了这种呼声,但企业家都很聪明,有些企业提出或顺应这种口号并非出于内心和本身需要,而是由于一些国家当局出于政治和战略原因在逼迫。在全球负资产问题严重的大环境下,一个企业或跨国公司重新安置调配整个产业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印度本身存在障碍

其实,印度的弱势更多在于自身在吸引外资和外企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印度媒体自己也报道说,印度从中央邦到地方邦,在经济、金融、产业和劳动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复杂的法律制约问题。

在对外开放方面,印度也存在明显的不利竞争条件,如2019年印度在经过7年谈判之后,最后关头决定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议。这一决定将使得印度的出口商进入那些与其它国家互免关税的市场时很难获利,也无法向贸易伙伴提供互惠。在此情况下,很多外国企业特别是制造商,不得不考虑如果今后在印度设厂或把工厂从他国迁移到印度,将面临自己堵住自己出口市场的风险。

另外,很多企业到外国设厂,主要是为了更方便地把产品营销到当地更大的消费市场,而印度和中国虽然人口差别不大,但在市场消费方面差距还很大。

不过,一场竞争看来将难以避免。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