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达成五点共识之后的悄然变化

浦江东大国际战略智库

2020-09-13来源:东方网

本文2020年9月13日发表于东方网,作者为东方智库研究员、东大国际战略智库研究员

2020年从春天、夏天到初秋,中印边境不仅局势紧张,摩擦不断;而且双方军事人员肢体冲突,并有伤亡,都是多年从未有过的。审视中印关系,既要立足于中印两个大国的历史、宗教、文明、文化、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综合维度,也要拓展到整个南亚、印太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战略图谋与利益追求视角。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地缘和国际政治背景下,不能就事论事看中印关系,至关重要。

中印高层密集会晤,五点共识掷地有声

9月7日,印军首次鸣枪威胁中国军人,导致中印边境局势和两国关系更加紧张。为此,中国外交部和军方都已发表声明,严正说明原委,指责肇事方。印度方面则拒不承认,颠倒黑白。

短短一周内,中印两国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密集会晤。9月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与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在莫斯科举行会晤;9月1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莫斯科会晤,面对面就中印两国间有关问题交换意见。中方报道称,两国外长“坦诚和建设性地讨论了中印边境形势发展及中印关系”,印方报道透露会见持续了两个半小时。

双方在会晤后达成的五点共识,包括两国关系宏观层面和原则性表态,要求双方恪守现有边境事务协议和规定,两军脱离现地接触、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事态升级行动的承诺,今后双方保持沟通继续开展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磋商,维护和增强中印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的愿望表达等。应该说,中印两国近期紧密的高层会晤是互为促动的,有具体成果的。印方前一时期的反华逆流也得到些许遏制,但仍有不少杂音。

印度国内舆论复杂,反华杂音此起彼伏

印度国内舆论形势复杂,民族主义高涨,立场阵营多元,各种政治势力鱼龙混杂,各种杂音噪音此起彼伏。在中印之间制造矛盾、分裂、紧张乃至冲突的舆论势力,不乏来自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各方面,存在于印度国内外。一旦中印边境平静,中印关系缓和,这些舆论势力也就无利可图,无法浑水摸鱼。

中印外长在莫斯科达成五点共识后,印度国内、周边国家和国际舆论的看法可谓浑浊一片,乐观积极与悲观质疑共存。不少对中印达成共识表示“失望”的舆论势力,恨不得直接煽风点火,因为其背后的那个国家已准备好导弹、军机“外卖直送”到印度家门口,只等印度对中国开战,可以趁机赚得盆满钵满。

中印五点共识遭受四大质疑和指责

印太地区一个四不像的“反华包围圈”正在歪歪扭扭地组建,印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围堵墙”;而印度与中国关系有和解的趋势,中印边境局势有缓解的趋势,这无疑也是在背后操纵反华包围圈和反华围堵墙的那个国家最不愿见到的。

中印五点共识一经公布,即遭受四方面的质疑和指责:

一是称共识对实际紧张局势于事无补。“似乎是朝缓和局势方向迈出了一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战略研究项目的维平•纳朗分析称,中印关系缓和的底线是“现地确实脱离了接触,否则仍有可能发生冲突事故,迫使一方或双方陷入他们不想要的冲突”。印度前驻华外交官白加尉在推特中称,他对中印两军脱离接触的前景“感到悲观”,认为双方联合声明没有实质内容,只是过去双方立场态度的重申。“中方似乎并不同意恢复之前的情况。(脱离接触)没有时间限制。如果这些承诺能得到履行,那简直是个奇迹”。

二是指责莫迪政府玩弄两面派手法。一些舆论批评莫迪政府在对华关系特别是中印领土争端中,对内安抚和对外谈判呈现“两面派”,该争的没有争,不该让的却让了,令印度军方和民族主义强硬派“很失望,很窝囊”。印度一些舆论还指责外长苏杰生刚刚在印美领导人峰会上向华盛顿“表忠心”,转身又去莫斯科谈,是个“两面人”。

三是煽动印度应“设法改变中国立场”。有印度主流媒体称,中印双方特别代表“自2005年来已对话22次,但迄今边界问题几乎没有解决”,指称中国一直在对印度施加压力,不断变换手法,试图让印度接受中方方案,出让印度领土。有印度媒体评论称,如果中方在谈判中还是坚持固有领土主张和条件,那是故意拖延时间,防止印度与其它国家联合对中国造成国际压力。《印度斯坦时报》评论称,“今年中国的好战和蓄意挑衅并未预示和平”。一些印度舆论甚至警告印度谈判官员必须寸土不让,现有中印实控线对中国有利,印度最终要求的是印度自己早已划定的边界线。

四是鼓动印度应从其他对华关系中获利。包括鼓动印度继续封闭中国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取消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资质、鼓动更多美欧和日韩企业撤离中国,切断与中国的供应链,减少对中国商品的进口。某些势力鼓动印度当局和军方从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等进口先进的武器装备,并宣称印度有外援,有战略纵深,有国际支持,打不过中国,也要把中国长期耗着。

中印两国间最大的问题是互信

历史的镜子里,既有往事更有教训。中印两大邻国,本没有交恶的理由。中国始终从维护和发展中印互利合作和稳定关系大局出发,对印方一再蓄意挑起边境冲突表现出最大克制和忍让。2017年洞朗危机后,中印领导人多次会晤并达成共识;但之后中印边境摩擦迭起,中印关系不断波动和紧张,今年6月恶化到印军与中国边境军人发生致命性的肢体冲突,9月7日印军又首次鸣枪威胁中国军人。边境的现地形势,一再消蚀人们对中印双方共识能否兑现的信心。

中印两国间最大的问题是互信问题,而互信的根本问题出在印方,印方总以敌意的眼光看待中国,尤其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抱有深深的嫉妒和焦虑。同时,印度又以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看待中国,印度媒体长久以来对中国秉持不友好甚至敌意。

在当下印度民族情绪急剧膨胀的政治、外交、军事和舆论生态环境下,因大力宣扬鼓动印度民族主义而赢得大选的莫迪,从印度的民族主义膨胀中直接获益,也因此深深陷入印度民族主义膨胀的漩涡,反对党和对立舆论时常以此对其发起攻击,导致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受到各种掣肘。

看看莫迪手中攥着的王牌

印度总理莫迪不仅战略图谋深远,也具备对时局强劲的调动和操控能力,他很清楚在不同场合如何表演和表态。在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全球和印度疫情继续肆虐的情况下,新德里认为对中国示强逞能有利可图,印中关系因而更加诡秘。

印度真的会与中国交战吗?这样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中印西部边境区即将迎来寒冬,当地气温将降至零下40摄氏度,如印度坚持和中国长期对峙,将被迫把更多部队部署在严寒下的前线,其代价和阻力都是巨大的。

中印关系长期不睦,印度除了缺少互信外,手里还捏着一张所谓的“王牌”。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最近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称,“即使在一个大流行病的世界里,印度也希望其影响力成为对中国强有力的制衡力量。粗略搜索一下最近的报纸、政策声明,甚至学术期刊,就可以发现这种普遍的看法”。

印度制衡中国:美国的图谋

《纽约时报》称,印度将成为美国“针对中国的强大制衡力量”。但卡内基分析报告也指出,印度70年来一直作为制衡中国的力量,有必要评估一下各方从中的受益。肯尼斯·沃尔茨有一句名言:“最稳定的世界是一个两极的世界”,就像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相互制衡的世界。美国一直都在设法找“志同道合的盟友来对抗中国的崛起”。因此,当谈到战略平衡时,尤其在亚洲,美国一定会想到印度。

卡内基报告认为,印度在人口上与中国同等重量级,印度在民主理念上与美国相似,“因此美国期望印度采取一系列行动巩固其作为平衡力量的作用,包括扩大印美防务伙伴关系。美国同意向印度转让敏感军事技术,美国同意印度参与包括5G网络在内的行业合作,并举行高级别防务会谈和联合演习。美国期待的美印关系不仅是战略伙伴关系,而是可能明确的反华伙伴关系”。但“这些回避了一个问题:印度是否真的愿意充当制衡中国的力量?”

卡内基的报告认为,新德里似乎还不愿意甚至没有下决心成为美国对抗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因为这样做不仅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极其冒险性。新德里正在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观望和权衡。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