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艰难 金墉很难 后任更难

在维持世界银行的合法性和相关性,同时坚持特朗普政府对多边主义的公开敌意方面,世行的新行长“将面临艰巨的挑战”。

周 远东大国际战略智库

2019-01-09来源:东方网

本文2019年1月9日发表于东方网,作者为东大国际战略智库资深研究员

今年以来不到10天,国际上就接连中发生了很多大事,有些事是计划之中的,如巴西总统在1月1日宣誓就职,金正恩对中国进行访问,中美经贸磋商在北京举行;但有些事则突如其来,1月7日世界银行突然宣布,行长金墉将于2月1日提前卸任,届时由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担任临时行长……

对金墉的卸任,世界银行只是作了简单的宣布,没有给解释具体原因。不是忘了,省略了,而是不大好说。

韩裔美国人金墉 1959年出生于韩国,5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在艾奥瓦州长大并接受美国教育。其父是一名牙医,金墉子承父业,于199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又于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2012年7月1日,金墉接替罗伯特·佐利克,成为世界银行第12任行长。2016年9月27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一致同意任命金墉连任,5年新任期从2017年7月1日开始。但他在距离任期结束还有3年多的时候,突然辞职了,这在世行的历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

金墉本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很荣幸能担任世行行长,世行致力于消除极端贫困。随着全球贫困人口的诉求提高,气候变化、流行性疾病、饥荒、难民等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长,世行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他卸任后,将加入一家专注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机构,并准备到布朗大学沃森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

有评论认为,既然金墉今后会在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机构中任职,难道世行的舞台还不够大吗?金墉的这份声明,虽然透露了一些他的想法和未来去向,但作为辞职原因,显然有些交代不过去。他有他的想法,也许更有他的难处。对于金墉突然提前卸任的原因,国际舆论有种种评论,有的猜测认为是其同美国总统特朗普“政见不合”导致了其辞职。

议论之一,世行太难了,越来越难。

世行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其前身是成立于1944年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5年12月27日,世界银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后正式宣告成立。次年6月25日世界银行开始运行,1947年5月9日批准了第一批贷款,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世行的宗旨,简单说是两句话: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其使命,简单说也是两句话:消除极端贫困,到2030年将极端贫困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降低到3%;促进共享繁荣,提高各国底层40%人口的收入水平增长。

世行的目标很宏伟,愿景很美好,但要真正实现,谈何容易。世行毕竟只是世行,虽然它拥有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评估权和贷款发放权,但若没有强有力的、相应的国际政治机制保障,世行的实际操作遇到的难题很多。

世行成立70余年来,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情况与世行成立之初的设想、条件、环境不同了,世行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如何适应国际的变革,如何重新定位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都涉及到很多重大而又具体复杂的问题。也正因为此,世行一直在左冲右突,艰难前行。

世行需要在世界各国政府间、联合国各相关机构间、各主要股东国家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进行不断协调。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期盼,各有各的理由,世行必须要居中游说,沟通协调,吃力不讨好的事并不少。

经济全球化给世行带来了契合其宗旨使命的新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新挑战。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初热衷于自由贸易,因为有利于它们打开世界市场,有利于西方跨国巨头进入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分工链、利益链的不断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兴起,国际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变成了怀疑者、阻碍者,逆全球化、单边保护主义和国家优先主义的抬头,与世行的初衷与目标在不断产生矛盾。

有评论认为,在全球化经济中,世行的职责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发达国家指责世行不该把很多贷款再继续贷给那些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可以从本国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那里获得大量资金。发展中国家批评世界银行在政治上受到一些西方大国的干扰和影响,其政策往往趋向这些大国的利益,在向发展中国家引入外部国际资本时,奉行“新自由主义”原则,进行过度的市场经济干预,导致有些国家政局不稳,社会西化。

议论之二,世行太大了,机构庞大,效率不高。

世行作为一个集团,下有5个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

世界银行集团有189个成员国,员工来自170多个国家,在130多个地方设有办事处。世行有将近30个一般管理部门,有20来位副行长。如果你没有走进世行,你很难了解世行;如果你没有在世行工作,你无法搞清楚世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和工作流程;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你无法想象世行的那些贷款是如何确定的,下发的。

世界银行按股份公司的原则建立,采用加权投票制。在2018年世行增资改革完成后,世行的前6大股东国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和英国。世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块:各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发行债券和收取贷款利息。

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年5月15日,中国在世界银行及所属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国在世界银行有投票权。在世界银行的执行董事会中,中国单独派有一名董事。

中国从1981年起开始向世行借款。此后,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逐步展开、扩大,世界银行通过提供期限较长的项目贷款,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改造、能源、农业等国家重点建设,以及金融、文卫、环保等事业的发展,同时还为中国培训了大批了解世界银行业务、熟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

世行还拥有世界上最权威的、最专业的世界各国经济数据库。

议论之三,世行是否应该一直由美国掌控,行长只能由美国选派?

美国是世行的主要发起国,并至今牢牢掌控着世行,显然,美国有美国的想法和目的。按照迄今为止的惯例,世行行长由美国推举选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欧洲人掌控。

从1946年6月尤金·迈耶出任首任行长,到即将离职的金墉,世行先后经历了12位行长,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有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大银行的,也有几位律师,还有担任过国防部长以及国会议员和州议员的。

但新形势下,国际上对世行由美国垄断行长权出现了不满和挑战。竞争世行行长的人开始出现。2012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名金墉担任世行行长后,尼日利亚时任经济统筹和财政部部长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和哥伦比亚前财长奥坎波,分别宣布角逐,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起码参与了。这次的竞争,是世行成立这么多年来,首次有其他国家的候选人与美国提名的世行人选进行公开竞争。

金墉出任世行行长很不容易。作为一个韩裔美国人,他没有政治背景,也无在美国和西方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的经历。从金墉任职后,从各方面的反映以及世行执行董事一致推举他连任行长等情况看,金墉似乎是比较称职的。

在外界看来,世行行长这个职位,实在是太荣耀太实惠了,但也许金墉本人不这么看,更不这么想。有评论认为,在金墉作为世行行长的风光背后,有着许多外人难以知道的艰难。

作为世行行长,他不仅要妥善处理世行内部的各种事务,摆平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确保世行沿着既定的使命任务目标前行,更要小心翼翼地处理好与美国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同富有个性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系。

尽管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已经对一连串的阁僚表示了不满,不少阁僚或者被解职,或者被退休,或者被辞职或自动离去,但从目前各种公开信息看,似乎爱发推特的特朗普总统,对金墉尚未表露出不满。

但有分析认为,“美国优先”的理念,美国从去年以来接连挑起的贸易摩擦,美国对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理解和追求,以及美国的国际治理与发展战略及行动,兴许与世行的宗旨与使命并不契合。

金墉任职以来,内部注重机构改革,提高效率,讲究平衡。在国际上,对消除全球极端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减轻世界气候变暖等国际公益项目,态度积极,热情很高,对世界新兴经济体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金墉多次讲过,未来全球发展中,新兴经济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有人注意到,金墉比较赞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认为亚投行在“一带一路”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金墉赞成发展中国家提出的WTO 改革方案,支持全球化和多边自由贸易,不大同意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贸易霸权主义、保护主义。特别是,世界银行在美国的压力下,坚持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可金墉这样做,显然是要冒风险的。在美国当下的政治气候下,也很难坚持下去。既然如此,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金墉走了,谁会接任?目前还是未知数。也许会空缺一段时间,也许不会。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认为,金墉出人意料地宣布辞职后,可能会在美国和其他成员国之间引发一场围绕下任世行行长人选的争论。不管今后谁将执掌世界银行,有一点是国际舆论看法比较一致的,金墉很难,他的继任者将更难。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认为,在维持世界银行的合法性和相关性,同时坚持特朗普政府对多边主义的公开敌意方面,世行的新行长“将面临艰巨的挑战”。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