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揭开全球能源紧缺的谜底

周远东大国际战略智库

2021-10-08来源:东方网

本文2021年10月8日发表于东方网,作者为东方智库首席研究员、东大国际战略智库首席研究员

8月下旬以来,全球能源紧缺愈演愈烈,引发国际能源市场价格通胀,并引起全球其他商品物资的供应短缺、企业生产陷入困境、市场其它价格普遍大幅上涨等连锁反应,给疫情依然肆虐的世界增添了更多混乱、恐慌、苦难和不确定因素。情况还在恶化,国际上不少分析评论预测,今年许多国家的冬天将很难熬。

前所未有的全球能源通胀

全球能源紧缺乃至能源危机并非首次,但此次能源恐慌有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国际舆论大多认为,目前全球能源紧缺造成的“能源通胀风暴”前所未有,正在席卷整个地球村,而处在风暴中心的是主要能源价格的连续暴涨。

以全球原油价格为例,西德克萨斯轻质中间基(WTI)原油价格在去年4月20日跌入低谷以来,几乎呈直线型上涨,仅少数几月有所回落,这打破了不少人对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将持续走低的悲观预测。8月15日WTI收盘价为每桶62.32美元,此后一路飙升,10月1日以来更连日走高,现已接近每桶80美元,达到2018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认为,这些都是“全球能源危机即将爆发的重要迹象”。

11月交付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价格已暴涨到81.26美元,市场分析人士预测年内直逼100美元不是没有可能。与此同时,10月以来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也几乎天天打破记录,欧洲天然气交易指数——荷兰TTF的11月期货价格10月5日比前一天暴涨19%,每兆瓦时的交易价格达到118欧元,创下历史新高,与今年初相比涨幅达400%之巨,令市场瞠目结舌。原油和天然气已成为当下全球能源市场的紧缺甚至稀缺物资,而燃煤又再度成为多国的重大关注。

据国际能源市场分析师估计,在即将到来的取暖季节,欧洲可能需要煤炭来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可煤炭又在哪里?俄罗斯媒体报道称,“能源危机出乎意料地席卷了世界许多地区——从欧盟到亚洲”,能源紧缺的“完美风暴”局面已在全球普遍形成。

愈演愈烈的全球能源恐慌

在全球能源紧缺风暴下,国际上出现了四大情况:

一是世界各国都在千方百计抢购或储存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以渡过当下及今后的艰难。法国西班牙等国紧急呼吁对欧盟能源市场进行改革,认为有必要为消费者调整电费;韩国日本的舆论呼吁当局、企业和民众面对“前所未有的能源通胀压力”必须及早做好相应准备。

二是世界多国出现严重的能源恐慌,英国深深陷入燃料供应危机,加上燃料运输司机短缺,排队等加油的罕见情况在全英上演,造成各种恐慌性抢购。不少国家和地区被迫严控能源消费,甚至采取拉闸限电等紧急调控措施,但这些并非解决能源紧缺的根本办法和长久之计。

三是能源紧缺导致全球大宗商品甚至普通商品的价格持续走高,多国物价飞涨,各种生产成本整体上升,民众和企业不堪承受。能源作为所有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其价格波动将全方位刺激各类物价振幅。韩国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升2.5%,预计今年整体物价上升率将超2%。

四是能源紧缺导致气变应对理念开始被质疑,造成国际政治关系、地缘政治和经贸往来出现新的紧张和摩擦。欧盟一些国家指责俄罗斯限制对欧洲的天然气和煤炭供应,而俄罗斯则指责欧美在俄罗斯输欧的天然气管道问题上存在地缘政治偏见,只有遇到能源危机时才正视俄罗斯。

目前全球的能源紧缺需要国际社会合力采取果断措施才能解决,任何一国单独行动都难以奏效。近来,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飙升不过是一种表象,即便价格再涨也解决不了真正问题。根本问题在于供需矛盾突出,如果疫情逐步缓解,各国经济复苏力度和步伐加快,全球能源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次生问题将不断出现。

起因复杂的全球能源紧缺

为何会出现此次全球能源紧缺?国际上众说纷纭,背后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技术等问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和发酵。

首先,国际上对全球能源紧缺的心理、物资、技术、市场准备都不足。2020年以来,由于全球疫情蔓延,很多经济、生产、经营活动被迫中断,掩盖了全球能源紧缺的问题。国际原油市场因疫情等原因,一度需求大大减少,价格持续走低甚至暴跌,WTI期货价格去年4月20日曾跌至每桶负37.63美元,导致国际市场普遍不看好国际原油的开采和市场经营,全球主要产油国和输出国纷纷大幅压低产量,以保市场稳定;美国和中东主要产油国还大大减少对原油、天然气的开采和资金技术投入,一些传统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企业处境艰难,一些经济体的传统能源储备不足,新能源又跟不上。

不曾想,随着全球疫情在得到某些缓解后,各国纷纷实行经济社会开放,能源需求急剧增加,产能却远远跟不上;同时由于疫情造成的封锁,世界多地的油港断断续续工作,燃料的运输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序进行。另外,传统能源大国因对传统能源的开发心有余悸,并不愿意扩大投资,增加产能和出口,它们主要指望的是国际市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进一步回升,以获取更大利益。

其次,近年来国际上新能源开发、新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但迄今为止所谓的清洁能源仍无法担任国际能源供应的大任。毋庸置疑,国际新能源开采技术以及风能、核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是全球能源创新发展的大方向,但目前的实效性尚未充分展现,相当多的新能源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全球整个电力供应中所占比重还很有限,且与传统电网的并轨运行等存在诸多难题。绿色新能源开发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而且明显缺乏稳定性。俄罗斯专家认为,世界在新能源领域的进程只能是平稳渐进,鉴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像欧盟那样依赖风力发电是危险的。今年夏天,欧洲多国异常平静无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远低于预期。有分析认为,目前全球绿色新能源的炒作成分比较大,这并不利于全球能源的稳定保障和适当平衡。

由于技术和天气恶劣等原因,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新能源供应目前还相当脆弱,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风能和其他一些被认为“不规则能源”的过早依赖。如英国设法运营来自挪威的电力电缆,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水下电力电缆,希望从挪威带来清洁的水电,再经英国出口清洁的风能。但挪威经历了罕见干旱,储存的能源减少到10年来最低水平,不仅出口受限,北欧国家也将面临五倍于常的能源费用。

法国被认为是全球在核能上押重注的国家,去年核能提供了该国70%的电力需求,居世界之最;但核能生产运营的总产能自1999年以来一直难以增加,甚至还略有下降。而且,核能的潜在风险被一些人认为很大。英国面临诸多监管问题,法国面临建设新核电站的各种困难,而德国则完全拒绝依赖核能。

再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严重影响了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全球气候恶变问题已相当严重,全球必须高度重视碳排放等气变问题,以防止气候问题成为世界与人类的新灾难。但同时也要看到,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人口大国与人口小国,以及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掌握和应用推广等,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短时间内难以一刀切,尤其目前在不少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不现实。近年来,美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的呼声很高,但有些被认为将应对气变当作政治、社会谋利的工具。美国自身的碳排放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美国当局满嘴空洞许诺,却对别国施加巨大压力,其动机显而易见。

煤炭在很多国家仍是重要的能源基础,即便是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德国,今年上半年普通煤和褐煤仍占其能源总需求的四分之一以上;当该国关闭其剩余核电站时,这一比例将难以降低。但在全球气变应对的巨大浪潮下,世界上的传统燃煤开采和煤电厂面临停建停产等巨大压力;而在全球能源的现实中,煤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可煤炭的开采和供应已越来越跟不上。目前能够迅速并有效取代煤炭的大众化能源又难以获得,这就导致了全球能源在需求剧增的情况下无法得到保障。

现在世界上的一些产煤大国突然间又成了香饽饽。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罗斯的煤炭采掘能力有限,且煤炭供应早已签订了供货协议,俄罗斯有义务向亚洲供应这种燃料,而不能只考虑向邻近的欧洲国家供煤。另外,不少国家担心因能源紧缺而再次大规模采煤,难免又会在全球能源紧缺问题缓解后遭到美西方发达国家的指责攻击。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联合国自1995年起在全球各地召开多次气候变化大会。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定于今年11月1-1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英国约翰逊首相正在为此次大造声势。尽管目前英国的能源供应十分紧张,但约翰逊需要的是利用此会为自己尽可能谋求应对国际气变的声誉。

俄罗斯媒体的评论指出,虽然今天一些国家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解决能源问题,但危机还会在世界其他地方重现。如果出于政治野心,干预能源项目的发展,让位于有损常识的炒作,这种危机可能会成为国际生活中的常客。

第四,能源生产和供应背景复杂,难免受到多种复杂、敏感因素的制约。俄罗斯媒体以欧洲天然气供应为例指出,西方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决定导致了所需类型燃料供应不足的事实。多年来,美西方国家一直都在竭力阻挠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反对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建设。虽然拜登执政后出于全面战略考虑,与默克尔达成了谅解共识,但该管道的铺设工程受到很大影响,也使今年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会直接受到影响。

俄媒认为,“政治游戏、气候承诺和自然灾害是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完美风暴’的组成部分”。韩国媒体评论称,从根本上看,当前的能源紧缺及由此造成的各种物价上涨,很大程度上受多种因素交织的影响,全球经济正在迈出结构转型的新步伐,以摆脱化石燃料并努力实现碳中和,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大洗牌。这一浪潮的冲击很大,而“重视环保ESG(环境、社会、治理)的环保经济政策扩散,对能源供应和价格上涨都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