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19年6月19日刊发于《光明日报》,作者为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樊和平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秉持家国情怀、讲求道德文章,始终将承担社会责任、引领道德风尚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也作为人生的理想追求。《左传》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后来传统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中,立德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时代明德”,“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是对整个社科界的殷切期望,更是伦理学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伦理学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应当首先在理论和实践上“明”两种“德”。一是“明”新时代中国社会“德”的光明本性,科学揭示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时代精神状况,为其“立信”,建构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自信;二是“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德”的转型轨迹和发展规律,实现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自立。总体来说,应当以深植于“家国情怀”“勤业精业”的“立言”,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立信”,为伦理道德的历史发展“立命”,以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引领社会风尚。
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们认为,应当在科学持续的大规模调查研究中发现真正的中国问题,履行文化传承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双重使命。
关于中国伦理道德状况的科学揭示和理论阐释,不仅关乎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的认知,而且关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和社会对于中国伦理道德到底“滑坡”还是“爬坡”进行了长期争论,这也是伦理学工作者持续跟踪的课题。为了攻克这一时代难题,东南大学的伦理学团队依托“道德发展高端智库”和“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持续十年的伦理道德大调查,先后在全国29个省区市进行了三轮调查,在江苏进行了五轮调查。不同时间、地点、方法得到的海量数据表明,社会大众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大多满意或基本满意,满意率在75%左右。值得关注的是,对伦理关系或人际关系的满意率低于对道德生活的满意率,甚至出现了“道德上满意—伦理上不满意”的伦理—道德悖论。“用明德引领风尚”,一方面,必须持续发布调查的客观信息,引导社会大众建立新时代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自信。2010年和2018年,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与研究报告”》公开发布,以真实的数据、翔实的情况和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必须对持续调查所发现的“中国问题”进行新解释、探索新理论,进行伦理型文化背景下的特殊规律研究,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国文化历史上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文化虽然发生诸多深刻变化,但伦理型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基因仍然影响着当代生活。伦理型文化以伦理道德为终极关怀和终极忧患,即孟子所说“近于禽兽”的失道之忧和“教以人伦”的终极关怀。在此背景下,社会理性和社会情结的文化逻辑就是:因为终极价值,所以终极忧患;因为终极忧患,所以终极批评。当下存在一些对伦理道德的批评,说明中国社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伦理道德的挑战,但我们要对伦理道德乃至中国文化保持应有的自信。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伦理道德发生重大转型,伦理学研究应当树立文化自觉,推进中国伦理道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立,由此引领社会风尚。在世界文明史上,伦理道德及其理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所作的最杰出贡献之一。自轴心时代始,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家便建立起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伦理道德一体的精神哲学体系。可以毫不谦逊地说,伦理学的故乡在中国,伦理学是最应建立文化自信、学术自信的学科。
调查数据表明,现代中国伦理道德转型的文化轨迹是“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出现伦理与道德现代转型的“同行异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伦理学引进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然而正如黑格尔所批评的那样,康德哲学“完全没有伦理的概念”,是真空中飞翔的鸽子。“无伦理”的康德理论的移植导致了不少误区,实践上突出表现为“道德信用”的问题意识,“伦理信任”成为潜在和深刻的“中国问题”,“老人跌倒扶不扶”等现象便体现了这种问题轨迹。伦理学研究要真正做到“为时代明德”,一方面要研究“中国问题”的转型轨迹,建立伦理道德一体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引导社会大众在捍卫道德信用的同时呵护伦理信任,建构社会的伦理凝聚力。另一方面,必须走出西方学术依赖,回归中国传统,建构关于伦理道德一体的中国精神哲学形态和现代伦理学理论形态。
在哲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体系中,伦理学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之一,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不仅承担“为时代明德”“用明德引领风尚”的文化天职,而且内含“回答时代课题”的学术条件和学科基因。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核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构造,伦理学应当深觉自己的学术责任,在回答时代课题、破解时代难题的同时,进行关于现代中国伦理学理论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宏大高远的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真正的中国问题及其理论前沿,切实履行文化传承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双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