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第12次中国之行,意义非比寻常

默克尔的此次中国之行是短暂的,但此次访问达成的共识和取得的成果,将长久有利于中德两国和两国企业、两国民众。

周锡生东大国际战略智库

2019-09-08来源:东方网

本文2019年9月8日发表于东方网,作者为东南大学国际战略智库首席研究员

9月7日傍晚,德国总理默克尔结束对中国的两天访问,乘专机回国。这是默克尔对中国的第12次访问,国际舆论给予了高度关注,德国和欧洲的媒体更是从多方面进行报道和解读。默克尔的此次访华,从时机到成果,无论是对中德两国,还是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非比寻常的积极意义。

默克尔沉稳冷静,作风务实,和蔼可亲,她不仅是德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也被认为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最资深、最有影响力和最有人缘的政治领导人之一。世界东西南北中,几乎都认同她、欢迎她。默克尔在全德四次大选中胜出,连续担任联邦德国总理已近14年,足以证明这位杰出的日耳曼女性政治家在德国的口碑和拥戴。

默克尔虽然自动辞去了德国执政党主席的职务,并宣布将逐渐淡出德国政坛,但欧洲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普遍认为,其实默克尔才是欧盟最合适的领导人。尽管默克尔一再推辞,但在当今欧洲、欧盟的重大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决策中,默克尔被公认为实际掌舵人,她对德国、欧洲和世界事务有很大的话语权,其立场主张和态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006年5月22日,默克尔总理首次访华。此后,她曾在2007年8月、2008年10月、2010年7月、2012年2月、2012年8月、2014年7月、2015年10月、2016年6月、2016年9月和2018年5月访华。除访华外,默克尔还在不少国际场合,与中国领导人就中德关系、中欧关系以及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谈。

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着眼大局、求同存异、务实理智,积极推动中德经济、贸易、科技和人文合作,是默克尔对华政策态度的主线,也因此在其执政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德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保持了中德关系的长期平稳。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无处不在,挑战风险日益加剧,全球治理面临诸多难题。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行强权霸凌政策,鼓吹煽动极端民粹主义,频频发起贸易战,四处挥舞制裁关税大棒,围堵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导致世界经济贸易乌云笼罩,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大国,在此复杂严峻的情势面前,加强沟通协商,并体现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和责任担当。

从公开报道看,默克尔此次访华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与中国领导人会见,就中德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二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大背景和严峻的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下,排除干扰,共同推进中德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探讨中德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三是依循访华惯例,到北京以外的一个地方参观走访中德合作企业。

视频截图:2018年5月默克尔访问深圳

此次默克尔选择了武汉,除参观德国合资汽车配件厂商伟巴斯特的武汉工厂和德中友好医院外,还在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演讲,阐述了她对中德关系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看法。当然,基于西方政治观点和出于德国内政外交的需要和考量,默克尔也谈到了人权等问题,但她很清楚场合,更懂得把握分寸。

9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默克尔。习主席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稳定,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德作为两个负责任大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战略沟通、协调和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不仅对中德两国,对世界都愈显重要。双方要坚持相互尊重、对话协商,尊重彼此发展道路,照顾各自核心利益,做平等对话、互利合作、交流互鉴的战略伙伴。

默克尔在会见中表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也给德国带来不利影响,各方应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和摩擦。德方愿本着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精神,同中方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调。

通过深入交换意见和坦诚沟通,中德两国领导人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这是默克尔此次访华的最大成果。

德国是当今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1949年10月27日,当时的民主德国与中国建交。1972年10月11日,当时的联邦德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德统一后,虽中国与德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同,发展水平与发展道路模式不同,中德关系也不无风波,但总体上中德两国关系经受住了风浪的考验,行进在正确和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近年来中德关系更加热络,尤其在经贸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创新合作、拓展合作、互利共赢合作,堪称是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

2016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双边货物贸易额上升到1993亿欧元,这意味着,中国已连续第三年成为德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德国贸易伙伴中,排在第二位的是荷兰(1894亿欧元),美国退居到了德国贸易伙伴的第三位(1780亿欧元)。

中德两国之间的投资,互相都在增加。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普遍感受到了中德经贸合作的成果,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德系汽车的优势地位明显,其保有量不断上升。而德国媒体也报道说,“中国的经济奇迹给德国这台出口机器增添了巨大动力,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充分就业”。

中德合作的潜力巨大,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全球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浪潮,给中德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创造了更宽广的舞台。

习主席在会见默克尔时表示,要把中德合作的蛋糕做得更大。默克尔这次访华,双方达成了不少经贸合作成果,证明中方扩大开放说到做到。习主席指出,中国市场足够大,而且随着发展会越来越大,将给德国和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新机遇。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就是两国互利共赢的很好例子。

习主席希望中德双方保持开放前瞻意识,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化和5G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培育和开拓未来市场。此次默克尔访华,德国一大批企业家随同,中国最高领导人对中德合作的鲜明敞亮态度与合作期待,引起了德国经济界和舆论界的热烈反响,相信未来的中德合作会绽放出新的光彩,也会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示范效应。

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之德国是西方七国(G7)主要成员和美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国,德国与中国在一些问题上存有不同看法,秉持不同立场,有不同的政策应对,这些都很正常,但这并不影响彼此之间建立互信并不断发展合作关系。

中国尊重德国的选择,从没有对德国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没有把自己的立场主张强加于德国,更没有干涉德国的内政。德国也应如此,尊重中国,照顾中国的合理关切,不可在事关中国领土、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在涉及香港、台湾和新疆等中国的内政问题上说三道四。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规则,彼此照顾合理关切,加强战略沟通和协调,管控好分歧,防止矛盾激化,并坚决排除外来干扰因素,唯有如此,中德双边关系才能走稳,持久平顺。

除了贸易,中德在投资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创新发展和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德经济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了大好机遇。德国巨大的市场、众多的优秀人才、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德国制造”的全球精良品牌,对中国企业投资德国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改革开放,对德国企业家投资中国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与美国交替成为在德国项目投资数量最多的国家。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发布的《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2017年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项目数量总计218个,名列第二。第一为美国,共有276个项目。紧随中国之后的是瑞士,投资项目为204个。

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项目主要为商业服务与金融服务(17%)、电子与半导体行业(15%)和消费品食品业(14%)。中国对包括德国在内的对外投资动机是纯洁的,所追求的是互利共赢,不存在某些国家毫无事实根据指称的所谓“不安全”。有的国家对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资进行造谣污蔑,纯属为了一己之政治、战略目的,是为了抹黑中国,至少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嫉妒和惧怕。相信德国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抉择。

默克尔的此次中国之行是短暂的,但此次访问达成的共识和取得的成果,将长久有利于中德两国和两国企业、两国民众。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