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诞辰150周年:缅怀之外,印度人又在抱怨谁?

印度在野的国大党,多次批评现在的印度正在失去甘地的和平、包容和非暴力精神,对莫迪政府的内政外交激进做法进行抨击。

周 远东大国际战略智库

2019-10-03来源:东方网

本文2019年10月3日发表于东方网,作者为东方智库首席研究员、东大国际战略智库资深研究员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被印度人尊奉为“印度国父”、印度的精神领袖,人称“圣雄甘地”。甘地虽已去世70多年,其“非暴力不合作”的理论也许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但人格高尚、信念坚定的甘地,始终活在印度人的心中。

视频截图: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华盛顿(来源:央视中文国际)

10月2日是“圣雄甘地”的生日,这一天被定为“甘地纪念日”和印度的法定假日,人们以各种方式对“圣雄甘地”表达深深的缅怀之情。今年10月2日是甘地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印度官方在国际和国内同时发起了纪念活动,新德里朱木拿河畔的甘地陵墓,成为了纪念活动的中心。人们在深情缅怀、寄托哀思、祈祷和平的同时,也在以“甘地精神”回顾印度独立以来走过的道路,反思印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寻求心灵慰藉。

在印度人的心中,甘地是一座永恒的丰碑。1869年,甘地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波尔班土邦的一个印度教家庭,从小就熟读印度教经典,把“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作为自己的处世格言,并一生践行之。

甘地的一生很了不起,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提倡非暴力抵抗,并矢志不渝,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甘地因此获得了国人的崇敬和世界的推崇。电影《甘地》获得了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世界多国的公园和博物馆有甘地的雕像。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评价甘地是“活着的真理之光,并永放光芒”。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后人几乎不会相信,世上竟然活着像他这样的一个血肉之躯”;“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尽管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印度国内和国际上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政治理论都有不同的声音,甚至不无微词和贬低,但其“非暴力”的和平主义理念,在当今世界的矛盾冲突处理中,仍能让人获致教益。

甘地的一生是曲折、坎坷和悲壮的。甘地算得上出身于当地名门望族,其父是土邦的首相,但甘地从小志向远大,不满足于安逸优越的生活。甘地19岁时便到英国留学,他攻读的是法学,但潜心研究的却是《圣经》和《古兰经》,并逐步把基督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的“以德报怨”思想结合起来思考,逐步产生了“非暴力”终能胜的思想认识。

四年学成归国后,甘地在孟买、拉杰科特当律师。当时的大英帝国正处于兴盛时期,世界很多地方都被插上了英国的米字旗,印度也纳入了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傲慢无礼看不惯,但又无可奈何。

于是,甘地在1893年远赴南非,试图摆脱,但南非同样在英国统治之下,他在南非遭受的一连串歧视与侮辱的经历,促使他萌发了民族独立的思想。1915年初,甘地回到印度,不断目睹白人殖民者歧视印度人的种种劣行。这时的甘地,思想进一步演变,萌生了争取印度独立的志向。他把在英国留学时产生的想法、南非的斗争实践和印度政治社会的现实结合起来思考,为印度的民族独立自治呼唤奔走。甘地因此渐渐成名,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为民请命的政治领袖人物。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尊称甘地为“圣雄”。

不过,当时的甘地只是看不惯印度殖民统治者的高傲蛮横,但与不少印度人一样,对大英帝国还是效忠的,甚至在“一战”时期帮助英国大量征兵,期待以“非暴力”和等待的方式,换取印度在战后的自治。

然而,一战期间和之后的种种现实让甘地越来越看清了大英帝国的本性,促使他与英国殖民统治者分道扬镳。之后,甘地在印度多次发起了针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呼吁人们通过“罢市、绝食、忏悔和各种机会”抵制殖民统治,并发誓抗争到底。

1920年9月,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甘地从此成为国大党的“灵魂”。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国大党从一个势单力薄的政党一跃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力量,印度的抗英独立运动迅速扩展到全民范围。甘地明确要求英国殖民统治者退出印度,要求英国人“把印度交给上帝或者宁肯撒手不管”。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甘地十分恼怒,扬言“必须肃清甘地和他代表的一切”。

由于印度国大党内部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出现抵制,发动暴力抗英,甘地遭英国殖民统治者长期监禁,但甘地继续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为印度的独立自治不懈斗争,包括在狱中宣布绝食21天,只依靠盐水维持生命。丘吉尔开始不以为然,但最后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不得不将甘地释放,担心甘地死在英国监狱里麻烦更大。

二战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不得不接受印度的独立要求。但英国殖民统治者退出时,借助印度的印度教和穆斯林两大教派的长期分歧对立,在印度留下了深深的后患。分而治之的策略,导致印、巴分治。甘地虽一直为维护印度的统一抗争,但无力改变,只好接受印、巴分治的现实。

在印巴分治成为现实后,印度随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种族仇杀与迁徙,一时间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逃往印度,穆斯林则逆向而行,结果导致印度国内宗教矛盾严重激化,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历来主张“非暴力”的甘地,不得不在印、穆两大教派之间奔走呼吁,恳求他们放弃暴力,实现和解。

甘地的言行引起了印度教派极端分子的严重不满,遭到公开抵制。1948年1月30日,79岁的甘地在前往一个祈祷会的途中,被印度教狂热分子南度蓝姆·高德西连开三枪。

但即使在最后时刻,甘地仍然以手加额,表示宽容凶手并为刺死他的人祝福,让人无法理解。然而,这就是甘地,也正因是这样的甘地,才赢得了国际上非暴力主义者的广泛认可和国内民众的同情尊重。就连刺杀甘地的凶手,在后来的审判中也称甘地是个了不起的人,“在我开枪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并当面恭敬地向他鞠躬”。

甘地不幸遇刺身亡至今,已经70多年,但印度国民仍忘不了甘地。也许,有人会认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并不符合斗争规律,有些过于天真幼稚,但甘地及其非暴力思想理念,依然站在道义的高地,符合国际和平主义的理念。所以,联合国将甘地的生日宣布为国际“非暴力日”。对宗教、种族、宗族矛盾深重,暗杀事件不断的印度社会来说,甘地的“非暴力”理论仍有启迪和教化的现实意义。

如今在印度,甘地的头像、画像仍出现在印度的纸币、邮票上,许多城市的街道和标志性建筑以“圣雄甘地”命名,甘地的和平理念和人生价值观在启迪着印度人。

印度历届政府、政要、政党,每逢大事,都要去参拜甘地陵园。今年5月30日,莫迪在宣誓连任印度总理的当天,一大早就专程到甘地墓前,鞠躬致敬,叩拜感恩。印度独立后已故的四位总理尼赫鲁、夏斯特里、英·甘地和拉·甘地的火葬台,都设在甘地墓地内。

10月2日至10月6日,印度在孟买等地举行以“圣雄甘地”为主题的全景电影节,电影节上将放映11部基于甘地人生、人格、品德、理念的影片。国际上的“圣雄甘地热”, 70多年来经久不衰。

《印度时报》10月2日报道说,国际上至少有九本最新出版的书,“将使您更接近甘地和成为圣雄那样的人”。甘地作为世界和平与非暴力的象征,一直是世界各地人们的灵感。也许,人们更容易赞扬圣雄,但并不了解甘地主义、甘地精神的实际价值观更加重要。

印度在野的国大党,多次批评现在的印度正在失去甘地的和平、包容和非暴力精神,对莫迪政府的内政外交激进做法进行抨击,称“如果说莫迪第二个五年任期的执政百日给了我们任何启示,那就是:印度,也许很快便不再是那个甘地用生命解放的国家”。

甘地家族重要成员、印度国大党几位大佬称,莫迪政府执政100天以来的特点是“傲慢、不确定和仇恨政治”,并“祝贺印度100天没有发展”。另一位政党领袖卡皮尔·西巴尔称,莫迪政府连任以来,印度“男人们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妇女的暴行越来越多,媒体变得更加偏颇不公正,教育和卫生方面的工作也没什么战略可言,小商人陷入了困境,政治对手之间的仇恨情绪也在增加”。

最近莫迪到纽约出席联大会议,会见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两人秀亲密时,特朗普夸赞莫迪为“印度之父”,这引爆了印度政坛,被认为是侮辱亵渎“圣雄甘地”。据报道,特朗普在与莫迪会谈时表示,自己印象中的印度以前十分破败,纷争不绝、战事不断,莫迪执政后为国家带来团结,特朗普口无遮拦,竟称“也许莫迪才是‘印度之父’”。

特朗普的这番话,遭到了印度一些政党和社会舆论的猛烈抨击。印度国大党发言人塔亚吉表示,对于谁有资格获得“国父”的称号,印度民众心中有数,“印度历史上只有一位伟人能担得起这个头衔,那就是圣雄甘地——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让他享誉全球。”全印度穆斯林联盟理事会主席奥瓦伊西批评特朗普“无知”,指责特朗普“丝毫不了解印度的过去……甘地为国家做出了诸多牺牲,他才是实至名归的‘印度之父’,莫迪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网上舆论对于特朗普的批评,更是尖锐猛烈。

由此看见,甘地的高大、神圣形象和作为印度“国父”的至高无上地位,在印度是不容撼动的。如果不能忠实践行甘地的“非暴力”和平主义思想理念,在印度和国际上都不会得人心。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