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20年6月18日发表于东方网,作者为东方智库研究员、东大国际战略智库研究员
最近,中印边境局势再度紧张,双方军人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严重的肢体冲突。中印两国社会、媒体议论纷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印度如“会哭的孩子”
从事态看,印度一如既往,一方面像会哭的孩子总是不断“喊冤叫屈”,诉说自己受到的伤害,周一晚印方宣布有3人死亡,周二又加码到20人丧生,是否还会“增加”不得而知;另一方面,印度媒体特别是亲政府和民族主义倾向严重的媒体和自媒体,连日来不仅连篇累牍报道,大肆渲染冲突,而且根据自己的立场、需要,对中国大肆抨击,并且捕风捉影、东拉西扯,臆测中国、妄议中国,甚至挑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试图扩大事态和国际影响。
资料图片:在中印边境巡逻的中国边防士兵(来源:新华社)
印度军方表态强硬,称将严阵以待,不惜牺牲,“坚定致力于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印度最大反对党国大党火上浇油,指责莫迪政府软弱,呼吁当局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一些政要和媒体舆论还嘲笑称,中印加勒万河谷的冲突是对莫迪与中国达成和解共识的“直接打脸”。
印度总理莫迪前几日没有直接出面表态,但周三(17日)莫迪在召开一个视频会议时,首先就用5分钟时间谈到了加勒万河谷的冲突事件。《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莫迪“以措辞犀利”的声明总结了他的政府在冲突中的立场,以及他“不让任何人试图阻止印度进行报复的决心,如果有人确实瞄准了印度主权的话”。
莫迪称,“印度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对我们来说至高无上,没有人能阻止我们捍卫它。没有人对此有任何疑问”。印度媒体评论称,莫迪的讲话“不仅旨在使该国放心,表明印度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护印度的主权,而且还旨在向北京传达一个严厉的信息”。据报道,莫迪还将于6月19日召开印度各党派负责人会议,表明政府态度,协调各党派立场。显然,莫迪受到了国内反华舆论的压力,也由此可以预料印度的反华舆论将更加嚣张。
人们注意到,莫迪本月初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了电话。美方没有透露美印首脑的谈话内容,但新德里却故意透露了通话内容,显然不无挟美自重的意味。
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国防部长拉吉纳特·辛格(Raj Nath Singh)6月16日晚向莫迪总理报告了中印实控线沿线的事态发展,并与印度军队的几位高级将领接连举行两次会议,评估加勒万河谷的地面情况,密商对策,审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目前,据说双方仍在接触谈判,但冲突是否能就此打住,通过和谈方式妥善解决,仍是未知数。此事的妥善解决,并不取决于中方的立场和克制态度。从新德里的舆论态势和喧嚣看,显然是想把冲突扩大化,并摆出了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新德里想要什么?无非是与中国争夺地盘和长远利益,甚至不排除取悦于他人,配合某种地缘政治和国际反华战略。
中印冲突不是孤立事件
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不是孤立事件,它既是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的中印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也是当下中印矛盾关系、地缘政治乃至国际政治的一种反映,有着极其深刻复杂的背景。从目前情况看,此次冲突至少反映出三大问题。
一是中印关系太复杂,水太深,变数太多。虽然中国和印度是两大邻国,而且都是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两国都有过长期遭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苦难史,从道理上讲,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印没有理由不搞好邻居关系。但纵观中印关系的历史,除早期特别是郑和下西洋那阵子关系交往比较多和热络外,在更加漫长的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关系并不和睦。
1950年4月1日,独立不久的印度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70年来,中印关系风波不断,乌云笼罩,严重缺乏互信。究其根本原因,是印度对中国的敌对、猜忌、排斥、嫉妒和自高自大、无理取闹。
1959年西藏叛乱后,达赖喇嘛在印度设立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并至今都以印度为大本营,在那里大肆纠集藏独分子,长期搞分裂中国的活动。1962年10月—11月,中印边境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1976年中印双方恢复互派大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缓和了一段时间。
但1998年印度又罔顾事实,以所谓的“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致中印关系严重受挫。2002年,中印关系再次得到改善和发展,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在2002年1月13日至18日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中印关系好转了一阵子。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印两国在“金砖四国”机制下开始经济、政治合作,双方都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2008年印度国大党资深政治家、总理辛格访问中国,当时的话说得很动听,但回国后不久就跑到包括中印边界东段印占区视察,并抛出推动印度东北边境地区开发、激化中印纷争的一揽子计划。
之后,印度外长慕克吉又跑到敏感的中国藏南达旺地区,而且老调重弹,再次宣称印度对达旺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印度在随后的边界谈判中,顽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在东线合理的领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还妄图在西线阿克赛钦瓜分一片土地。
2014年印度人民党的莫迪上台执政以来,中印关系也是波动不定,时好时坏。印度的人民党政府与国大党不过是在表述的技巧上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立场与国大党无异,甚至更善于玩弄手法,更借助周边、地区、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运筹。
2014年9月,印度和中国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陷入对峙,僵局持续约三周。2015年9月,中国和印度军队再次发生对峙,造成严重的武装冲突。
2017年6月至8月,印度制造了惊动世界的“洞朗军事对峙”事件,并挑拨中国与不丹的关系。虽然最后关头双方都撤军了,但这一事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地区和国际影响。
2018年和2019年,中印两国领导人先后在中国的武汉和印度的金奈举行非正式会晤,很多场景令人感动,双方谈得很好,两国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表示要处理和管控好分歧和敏感问题,不让分歧上升为争端。印方对中方提出的主张都表示赞同,并表示愿以2020年两国建交70周年为契机,密切高层交往、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印中关系迈上新台阶。
但不仅依然好景不长,而且印度在去年修改宪法,把有争议的拉达克地区收归其中央政府直辖,并把属于中国的领土也划入之中。今年以来,即便印度疫情不断恶化,但又在有争议的加勒万河谷地区大兴基建,与中国对峙冲突。虽然双方没有动枪动炮,只是用棍棒和石块等冲突,但毕竟造成了伤亡,给两国关系再次投下浓重的阴影。
客观说,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印两国经贸、市场优势互补的需要,双方的经贸、科技、人文合作特别是民间交流有较大拓展,中印双边贸易得到大幅提升。据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约为926.8亿美元。
但好景总是不长,关系始终微妙曲折。面对中印合作关系的推进,印度国内总有很大阻力。《印度斯坦报》今年5月11日评论称,“印度对中国以贸易为名,采取侵略性和不公平做法持强硬立场,中国这种做法破坏了旨在鼓励国内制造业和外国投资的‘印度制造’政策”。这些谬论,毫无事实根据。
二是中印边境冲突难以消停,边界争议问题很难解决。虽然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曾与多个邻国有领土争端问题,但中国通过一系列妥善协商,与绝大多数周边邻国都相继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陆地边界问题和领土争端问题,唯独与印度等个别国家至今仍没有解决领土争端,而且边界冲突时常发生。
中印之间已经先后举行了22轮边界谈判,中国把该说的话、该讲的理都说了讲了,而且该做的积极姿态也都做了,但至今中印领土争端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不时矛盾有所激化和复杂化。
2019年12月21日,中国和印度在新德里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二次会晤,由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共同主持。王毅表示,双方应按照两国领导人做出的重要指示,根据已达成的政治指导原则协定,积极推进边界谈判,研究制定解决框架的谈判路线图,争取最终达成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双方也要推进早期收获磋商,加强信任措施建设和边境地区合作,共同维护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会晤中,双方还就加强边境地区信任措施和边境地区合作等达成系列共识。
同日,王毅还在与印度副总统兼联邦院议长奈杜的会见中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莫迪总理在金奈成功举行第二次非正式会晤为中印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就妥善解决边界问题达成重要共识。2020年是中印建交70周年,双边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双方已公布了70项庆祝活动,下一步要以建交70周年为契机,深化互利合作和人文交流,夯实两国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但今年以来印度的局势演变、印度国际关系的推进、“印太战略“的强化,又使中印关系遇到了挫折。本来两国计划今年在北京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三次会晤,但在当前的中印关系大背景下,双方是否还能如期举行会谈并朝好的方向推进,目前不好说。
有分析认为,即便新一轮会晤按计划举行,印度在国内外各种势力和因素的驱使下,也不会有积极务实和灵活的表现。中印边界和领土争议问题料将长期悬而未决,这对中印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与稳定将是关键障碍。
三是对印度的了解还很不够。印度从历史、文化、民族、宗族,到政治、经济、社会、传媒、智库,可以说太有特点太有个性了。不仅仅是因为印度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种族多样,宗教多元,还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印度社会、印度的民族宗教文化与传媒极其错综复杂。
不了解印度,很难与印度打交道,甚至连印度在想什么可能都不知道。尽管中国与印度都是东方大国、文明古国,但中国与印度在社会经济,中国人与印度人在传统、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梦想追求、宗教文化、行为举止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有人说,面对咄咄逼人的欧美国家对手,你可能很快就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要什么,究竟是什么德性品类,知道该如何应对,但面对一个看似羸弱的、少言寡语的、优柔寡断但眼睛发光,看似不傲慢但实际无比自信的印度人,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她)究竟在想什么。不少印度人表现淡定,而且讲话动听,但这可能是你当时的感觉。
印度野心膨胀
印度人的自信,堪称世界一流。近年来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印度人更加踌躇满志,野心膨胀;印度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不断,加上美国多家高科技巨头近年来纷纷改由印度裔人执掌,让印度人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倍感骄傲;近年来,印度军力的不断扩张和航天梦,让印度人感到这个世界谁也不可怕;印度有利的陆地和海洋区域位置,印度八面玲珑的外交手段和始终以印为主的外交手法,世界大国和地区大国对印度的争相拉拢和印度的国际有利地位,加上6月17日印度又当选为联合国安理会2021—202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让印度感到自己在国际上游刃有余,地位大增,大可纵横捭阖,也因此更加得意洋洋;全球抗疫下的全球供应链调整,欧美日韩企业在当局胁迫下表示将撤换场地,加上印度抗疫中发展“印度制造”有所进展,让印度感到时机成熟,机会来临,因而最近不断声称要把印度发展成新的“世界工厂”。
但现实中的印度与新德里所宣扬的“大国印度”明显存在反差。只是过于的自信和美欧一些人的吹捧拉拢,让印度忘乎所以,甚至不惜与中国对峙。也许,小看印度是大意,粗看印度是错觉,但过多地高看印度也没必要。印度与中国对抗,可谓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