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面临机遇与考验

中欧之间最大的特点是双方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开展互利合作的空间很大,支持多边主义的共识越来越多。

周锡生东大国际战略智库

2020-06-27来源:香港文汇报

本文2020年6月28日发表于香港文汇报,作者为东南大学国际战略智库研究员

6月22日,中国和欧盟领导人以视频方式举行了第22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欧盟领导人共同主持会晤。对此次会晤,国际社会很关注,欧洲舆论更关注。

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是中国领导人与去年12月走马上任的新一届欧盟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会晤很有必要,也格外重要;二是这是全球疫情以来中欧领导人的首次接触,疫情冲击了世界,世界正在改变,国际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中欧关系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中欧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和相互认知,把握好中欧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三是自疫情以来,欧洲对华关系中不无杂音,尤其在涉港国安问题上,欧洲议会以及有些欧洲政要和欧洲舆论,或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或受美国等国的挑拨、施压和影响,发出了一些与中欧关系发展大局不和谐的声音,有的甚至还比较偏激,这不利于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

无根本利害冲突互利合作空间大

中国和欧盟都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中欧的经济总量之和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欧建交45年来,双边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为双方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中欧关系不断拓展,双边贸易额稳定增长,中国早已成为德国等欧盟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大量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了重要份额,获得了良好口碑。

双方除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有诸多合作外,在推进全球治理、支持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机构,维护国际多边关系,促进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合作,以及在伊核问题和阿富汗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也都有不少合作。

中欧之间最大的特点是双方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开展互利合作的空间很大,支持多边主义的共识越来越多。从人类发展进程的宽广角度和双方发展的现实和长远利益需要看,中欧都可以也都有条件成为全方位战略伙伴。中欧之间的交往应当是相互成就的正循环,而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即便有竞争也不是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更不是敌人。

毋庸置疑,中欧之间也存有一定的分歧、矛盾,彼此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宗教文化等也有明显不同,但这就是世界的多元化,也因此不应该成为彼此发展关系甚至成为长期合作的实质性障碍。

中欧关系虽也有波动,但与长期来波动不定甚至不时剧烈震荡的中美关系不一样,彼此虽有分歧和矛盾,但双方建交45年来双边关系总体上是平稳的,健康发展的。相互尊重,加强沟通,求同存异,虽有竞争,但以合作为主,已经成为中欧关系的基本合作模式。

欧盟不要因小失大因虚失实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多次表示,中方对发展中欧关系有三个“始终如一”:第一,中方重视欧洲的态度始终如一;第二,中方推进中欧务实合作的决心始终如一;第三,中方致力于中欧全球事务协调、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立场始终如一。中国在发展与欧盟的关系中没有私心,更没有想影响和拆散欧盟与美国的关系,欧盟经过与中国45年的交往合作,应该看到中方对发展欧盟良好合作关系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

中国希望与欧盟整体以及与欧盟成员国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包括经贸、科技、能源、人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互利合作,欧盟国家也都很欢迎,但必须指出的是中方对欧合作的出发点是互利共赢,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或者国际和地缘政治战略意图。有些国家和舆论不断挑拨,不过是一种小人之心,试图干扰破坏。

疫情给中国和欧盟都带来了严重冲击,双方都积极采取措施防控疫情,也因此逐步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在逐步全面恢复正常,欧盟多个国家也正在逐步恢复经济社会活动,双方继续推进包括经济、贸易、疫苗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内的互利合作,共赢的空间很大。

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和优化营商环境,对欧盟企业是巨大的利好机会,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欢迎欧盟企业到中国投资。当然,中国企业也愿意继续到欧盟国家投资合作。双方的投资协议已经谈判了7年,分歧终究会解决,相信这一协议的达成将为双方投资合作提供更稳定的条件。

中欧的共同点远大于分歧。中国从不对欧盟和欧盟国家说三道四,欧盟也应该尊重中国,尤其要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安全关切,同时排除外部干扰影响,不要因小失大,因虚失实。继续发展中欧关系对双方都是一种考验,中国经得起,相信欧盟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经受住这场考验。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