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发狂,舆情在发酵,印度何为?

周远东大国际战略智库

2021-05-02来源:东方网

本文2021年5月2日发表于东方网,作者为东方智库首席研究员、东大国际战略智库首席研究员

印度肆虐的疫情,是当下全球的焦点。过去一周,全球1/3新增新冠病例在印度。不断攀升的疫情,不断变异的病毒,不断恶化的民生,不断发酵的舆情,不断扩大的次生灾害,正将印度拖入泥沼。

与印度同属“四方联盟”的澳大利亚,宣布自5月3日起,严禁任何过去14天到访印度的人入境(包括澳大利亚公民),违者将面临最高5年的监禁。4月30日,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福西建议印度立即采取全面封闭隔离,至少几周。

此时此刻,印度究竟有多少人染疫,多少人死去?印度国内、全球各国都在发问。自2020年1月30日印度发现首个新冠病例以来,其病毒检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就始终讳莫如深,迷雾重重。无论数据是否被“人为降低”,从印度官方疫情数据看,4月22日来的第二波疫情正如火山般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印度疫情复发:天灾还是人祸

印度自2020年5月至12月的第一波疫情后,病例已明显趋于下降、平缓。2021年1月,印度举国就迫不及待地弥漫起“抗疫胜利”的呼声;2月中下旬,印度疫情再度复发,至如今每天增长数都在30万以上,骇人听闻,举世震惊。5月1日数据表明,印度单日新增401,993新冠病例,刷新全球纪录。

印度的新冠病毒一直在弥漫,时隐时现。前一阵印度“大壶节”狂欢庆祝和接连的政治竞选活动,成为激活疫情的主要催化剂。美欧疾病控制中心依据疫情模型预测,至少在5月中旬前,印度的疫情还会持续蔓延肆虐,甚至可能倍增;除非采取特别严厉的封闭隔离措施,除非进行全国范围足够的疫苗接种,除非确保充足的医疗用品、设施和防疫人员。但这“三个除非”,对当下印度,都可望而不可及。

印度各地医院的氧气和医疗用品告罄,医护人员捉襟见肘,重症监护室乃至整个医疗系统处于瘫痪;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双双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印度民众处于惶恐不安、茫然无助中。

印度疫下舆情:问责还是原谅

印度2020年度GDP萎缩6.4%,其中皮革和旅游经济损失巨大。第二波更严重的疫情,势必使印度失业人数再创新高,无数天生乐观的印度人深切感到生存危机。印度国内及国际舆论不断发酵,质疑声、批评声、公开问责声,甚至要求当局下台的声音正不断扩展。虽然目前印度政坛无人能与总理莫迪抗衡,反对党也绝非人民党对手,但舆论压力给原本声望很高的莫迪及其人民党带来了关键性考验。

目前看,围绕印度疫情及其应对的舆情,主要集中于三大焦点:

一是印度面对新冠疫情是否轻视了、自负了?对此似乎无可争议,但这种过于乐观自负的情绪并不在少数,怨谁去呢?舆论虽热,无人可责,不少评论反倒更热衷于质疑印度今后能否汲取这次教训。

二是印度应对疫情的麻痹大意是否应该追责?这方面舆情正在     发酵。诡秘的是,不少印度国内主流媒体也加入其中。舆情聚焦的四大罪状,纷纷抛向莫迪及其政府和人民党:

其一是自印度疫情爆发来,莫迪一再宣称取得抗疫重大胜利。今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莫迪吹嘘印度通过有效控制疫情,拯救了世界、整个人类,使其免于一场重大悲剧。而事实表明印度不仅不是全人类的“救世主”,相反成为全球走出疫情阴影的“拖后腿者”。

其二是莫迪领导的人民党,近期在各地接连举行竞选集会。这些举行集会的地方邦都成了印度疫情的重点蔓延地区,难道政治集会就可以枉顾防疫抗疫的风险?何况总理莫迪公开场合几乎不戴口罩,这给国民做了什么样的防疫榜样?

其三是面对二次疫情,印度当局未能做好应有准备。一些报道指出,在去年印度爆发第一波疫情后,各地医院纷纷暴露出医疗设施、设备和氧气等救护用品不足的问题。莫迪政府的应对力度和措施远远不够,有媒体认为这“至少是一种疏忽渎职”。

其四是印度疫苗储备不够,接种缓慢。一些舆论批评称,印度是世界主要的疫苗生产国,但当局注重疫苗出口,只关心疫苗换取经济利益和争取所谓疫苗外交,忽略本国民众对疫苗的实际需要。今年1月16日起,印度启动疫苗接种计划;但直到5月1日才扩展到18岁以上所有人,不能说与印度年轻人感染病毒比例快速增加无关。同时,目前印度主要推广本国生产的两款疫苗,然而很多印度人因不相信“国货”而拒绝接种,导致目前近14亿人仅1.5亿人完成接种。

三是印度疫情复发,莫迪政府该负多大责任?也有舆论认为,印度疫情再次爆发,不能都怪莫迪。毕竟世界多国疫情也都有复发;毕竟印度医疗设施陈旧落后和大量医疗机构私有化问题久矣(“饿死”公共医疗机构是印度多届政府的实际主导思想);毕竟印度地方邦有很大自治权,在疫情等公共危机应对方面,各邦有自己的实际利益盘算。另外,去年3月印度仅数百例确诊病例情况下,莫迪就果断采取全国封闭隔离的强硬措施,但遭到广泛批评抵制。据《印度快报》报道,4月29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就国际媒体“片面”叙述莫迪及其政府在应对第二波新冠疫情方面的“失责无能”表示,这种做法令印度失望,必须予以反击。

自第二波疫情爆发以来,莫迪政府表现总体上较冷静。一方面,印度中央政府直接采取措施并协调地方邦积极应对疫情,在官方层面淡化疫情危机,避免引发社会恐慌;另一方面,莫迪本人直接发声不多,不直接理睬可能是面对媒体舆论压力的最佳应对办法。

印度抗疫心态:自恃还是无助

对于国际救援,印度当局心态也比较复杂,一方面表示欢迎和感谢,另一方面也没有表露出渴求的姿态;莫迪政府依然表示印度有自我救赎的心态和能力。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媒体迄今只字未提中国的主动驰援,但大肆渲染美国的表态和援助。

从印度媒体报道看,近日来莫迪针对疫情爆发主要有两次对外发声。4月27日,莫迪在推特上向哈努曼勋爵表示祝福,并以此向国民问候。哈努曼勋爵被印度教徒奉为神,被认为有能力取得战胜邪恶和提供生命保护的能力。哈努曼被认为结合了印度教中两大最珍贵的传统特质:“英雄、坚强、自信的卓越”和“个人对上帝的热爱与情感奉献”。5月1日,莫迪总理在古吉拉特邦(莫迪的家乡)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建邦之日,对这两个邦民众表示慰问和祝福。莫迪在推特上说,“这两个邦都有杰出的人才,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愿这些州与Covid-19抗争成功,愿这些州的人民身体健康”。

印度的恒河水是纯洁而神圣的,但大量民众聚集在恒河边沐浴祈祷而几乎没有人戴口罩,不仅没有换来印度抗疫的蓝天,相反引发了疫情的深度感染。如果尊重科学规律和果敢应对,仅靠恒河水恐怕救不了印度人。然而,80%以上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是否认同这一点,外人是左右不了的。依然是这句话:印度就是印度,印度人就是印度人,外人很难理解印度和印度人。

分享到:

合作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